-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地址:福州市仓山区施埔后支路52号
电话: 0591-83514665 63397338 83463670
传真:0591-83514665
-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动态 > 资源共享
-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语文组 高艳珍
新闻来源于:kehu 发表于:2015-6-4 9:22:11 浏览236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柳永词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点。
2、会运用送别诗的常用意象。
方法与过程: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和问答法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柳永词婉约的风格以及词人表达的与情人难分难舍的缠绵悱恻的离别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离愁别绪。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生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2、对“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和“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千古名句的赏析。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具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早读安排学生朗读,扫除基本字词障碍。
一、 导入。
用词牌名的由来,即唐玄宗与杨玉环的凄美爱情做导入。趁机进行词牌介绍。
二、词牌与词人。
(一)、“雨霖铃”也作 “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
课件显示: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躲避安史之乱之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死去的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
(二)、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世称柳七、柳屯田。婉约派词人,创作慢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著有《乐章集》。
用一首词加深柳永其人给我们的印象。(恃才傲物而自负)
鹤冲天(1022年)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黑板板书宋仁宗的批词: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三、作品赏析
情感基调:
明确:基调:低沉、哀婉、悲伤、凄清。
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使用音频材料)
全班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评点朗读情况。
(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上阕,思考:
1、《雨霖铃》抒发了什么情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之情。
2、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景)?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3、赏析上阕
(1、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补充资料:
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元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可联结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秋蝉衰弱的蝉声。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特写镜头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通过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于千言万语)
(3、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过楚地的天空,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总结上阕:写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
结合意象关键词,进行全班背诵。
(二)赏析下阕。
朗读,并鉴赏千古名句。(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2为什么要用“自古”都伤离别。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多媒体:
1、将一时的一己的离愁,化为普遍的永恒的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
2、“伤离别”点明了词的主旨。
2、为什么秋季更容易伤感呢?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是非常悲苦的,清秋又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学生活动,前后两桌进行讨论。教师下去指导。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多媒体显示:
1 、描绘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2 、运用了哪些典型的意象?为什么它被称为千古绝唱?
3 、意象之间的组合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即虚景
2、典型意象:酒 柳 晓风 残月
• 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3、叠加意象:
将相同本质的意象,巧妙叠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等关系。加深诗人情感。
全班同学一起和老师回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体会叠加意象的作用。
补充资料: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折柳送客,唐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的灞水两岸多杨柳,灞水上的灞桥是长安东去洛阳的必经之地,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折柳而别。
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北宋贺铸在《更漏子》中说:“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意)象,又写得那么鲜明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三、“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时间关系不细讲)
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总结下阕:是词人想像别后羁旅生活孤独痛苦的情状。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四、对比鉴赏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课外知识扩展:
婉约派为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代表有李煜、柳永、李清照等。
豪放派,中国宋词风格流派之一。豪放词境界宏大,气势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等。作品
内容
柳永《雨霖铃》
(婉约词)
苏轼《水调歌头》
(豪放词)
意
象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杨柳 晓风 残月
明月 青天 把酒
乘风
情 感
柔 情
豪 情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凄 恻,情景交融。师生有感情齐读全词。
五、布置作业
改写《雨霖铃》。要求:运用意象,将《雨霖铃》改写一个片段或者一首现代诗,用以表达离愁别绪。
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当堂训练。
请两位同学展示他们的作品。
附上老师的小诗歌。由老师深情背诵。
寂 寞 花
——改自《雨霖铃》
秋夜最后一丝蝉鸣,
扯不断冷雨凄清。
就在这番时节,
孤帆却要远行。
一杯冷酒,
几行清泪,
留不住那远行的帆。
只无语独念归期,
天无言,云亦无言。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难奈清秋时节雨纷纷。
欲寄心事与明月,
只恐怕醉了相思人。
风凄凄,月惨淡。
醉卧江边谁人问?
问苍天,何时再见。
任良辰美景,万种风情,
开成——寂寞花。
课后反思:
本课最后环节,时间留的还不够多,只有7、8分钟,请同学们写片断的时候,大部分同学还没有写完。在下去巡视指导的时候,发现有两位同学完成才松了一口气。
还有很多可以细品的词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下次教学的时候,会注意展开论述。
其他环节,比如多媒体,使用还算恰当。换屏的时间掌控比较好。上课的时候,还是富有激情的。同学们相当配合老师,回忆和背诵。
最后的学生习作锦上添花。老师背诵的小诗,赢得大家的喜爱,满堂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