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地址:福州市仓山区施埔后支路52号
电话: 0591-83514665 63397338 83463670
传真:0591-83514665
- 资源共享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育动态 > 资源共享
-
《 声声慢》公开课教案
新闻来源于:kehu 发表于:2015-6-8 14:29:48 浏览420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对意象的理解和运用。
2、学会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教法:指导朗读与阅读鉴赏结合。
学法:反复诵读,体味愁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李清照的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漂泊之愁。
2、故国之思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1、赏意象,品愁情。
2、感受意境美。
3、指导背诵。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世间有万般情感:快乐、欣喜、悲伤、忧愁……
情感需要表达。音乐家,用声音来传递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贝多芬和他的《命运交响曲》;画家用色彩来描绘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诗人呢?用诗。词人呢?用词。于是就有了李清照和她的传世名篇《声声慢》。今天,就让我们通过婉约词名作《声声慢》,走进李清照和她的情感世界。简单介绍李清照生平。
二、朗诵、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体会情感。
学生朗诵,正音。(“还”的读音)
诵读指导:语速要缓慢,音调要低沉。
这是一首慢词,具有铺叙展衍,抑扬顿挫,曲折变化的功能。因此吟诵时要紧扣词情的抑扬起伏,曼声长吟,给听众一种如泣如诉、娓娓动听的感觉。此词起首十四叠字,又押仄声韵,常为前人所称道,因此吟诵时要掌握这一特点。读叠字时须两字一顿,末字仄韵要短促、劲健,万分伤感,凝聚其中。结尾“怎一个愁字了得”,以感叹语气,咏出无可奈何心情,让人深长思之。
2、幻灯片提问:用一个字概括词人在这首词中所表达的内容是什么?
“愁”。
全班齐读:就让我们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来传达女词人李清照这种浓浓的哀愁吧。
3、词人怎样表达自己的“愁”?
(1)直接写愁: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感情基调:孤寂、凄凉。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觅什么?
往昔快乐生活,并不是生来如此孤独愁苦,她也有过快乐生活。
这个是动作描写。板书:动作。
结果如何?
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板书:环境、心境。
感情基调:孤寂、凄凉
可以单字?
叠字使情感更浓厚。
(2)间接写愁:
中国人容易伤春,容易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列举吴文英的《唐多令》,同时结合中国造字法,解读“愁”字:古人认为愁是由心生的;实际上,古人在寂寥的秋季,望见满眼的落叶缤纷、枯草满地,才有了“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情感寄托。结论:“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除了直抒胸臆外,更愿意借意象,抒情感(即借景抒情)。
附 唐多令(节选)
吴文英(宋)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
A、温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知新: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C、根据概念,寻找意象:
意象:“淡酒”、“秋风”“大雁”“黄花”“梧桐”“细雨”。
三、鉴赏探究。
1、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
*为何喝酒?
借酒浇愁。“举杯消愁愁更愁。”不足为奇。
*又为何强调是“淡酒”?
愁浓。词人浓烈的愁绪,本以为可以借酒来消除,但就算是猛酒也压不住词人心中的浓愁啊,更何况在这样一个风急的傍晚。并非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2、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为什么守着窗儿等待黄昏到来?
因为满眼看到的都是令她伤心的秋景,抬头看见的是南飞的大雁,低头是满地憔悴损的黄花。诗人希望天黑,守着窗儿独自等天黑,因为如果天黑了,眼睛就看不见这些引起她伤感,思乡怀亲和四处漂泊之愁的秋景,想借此来抽离愁绪。但是很可惜,黄昏到了,天是黑了,眼睛是看不见了,可是耳朵却又听到了细雨打梧桐叶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我想此时这雨不仅仅打在梧桐叶上,更打在诗人的心头上。所有愁绪互相叠加,无孔不入,让李清照这样一个年迈孀居的弱女子接近窒息,发出了最后的感叹:“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的浓愁,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
突破诗词的显性层面,进入到作者苦闷,复杂的心灵,看看作者为何而生愁?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漂泊之愁。(难点:依照我校学情具体把握)
四、拓展。
愁是抽象的情感。而词人李清照把抽象的愁化作了秋风冷雨,化作了两盏淡酒,化作了南飞的大雁,化作了满地的落菊,化作了梧桐和细雨……把抽象的情感化作了具体的意象。
历史: 其实不仅是李清照,古往今来,很多词人都是如此传达他们的愁绪的。
1、以下诗句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
2、用这些意象有什么好处呢?写出了愁的量、形、重。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比拟,化抽象为具体。
小结:抽象的愁通过意象一下子变得具体可感,愁托付给了一江春水、一川烟草、满城风絮、黄梅雨……
五、大家一起练练笔。
请大家动笔写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愁”。(可直抒胸臆,可借景抒情)
(五分钟练笔,对同学们的习作用三分钟互相评鉴。)
教师习作小诗:
菊 殇
风正高
北雁南飞人难归,
黄花满地谁堪怜。
秋风淡酒与谁共,
细雨黄昏落梧桐。
六、 布置作业。
1、广泛搜集李清照的其它词作,了解词人前后期创作的差异。
2、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练习。
七、课堂小结。
1、赏意象,品愁情。
这首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身历国破家亡的孤苦的妇女,在一个秋日黄昏十分真实的生活感受。她寻觅着往日的美好生活,但是遍寻不着,反更添惆怅难耐。想借两盏淡酒浇去心中浓浓孤寂之愁,无奈敌不过冷冷秋风秋雨。眼中只有满地憔悴之菊,哀戚的大雁,耳中听的是雨打梧桐,一点一滴,声声都滴在心间。又岂是一个“愁”字就能说得清的!全词就抒写一个“愁”字,从不同角度,选取不同意象,反复描写、渲染,读后使人感觉哀愁满纸。
2、本词的“愁”,具有什么广阔的社会意义?
不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情,也是当时无数流离失所的妇女的共同情感。作者是遭遇与痛苦是时代造成的。
全班朗诵本词,收束全诗。
《 声声慢》鉴赏参考资料
(一)、解题:
1、《声声慢》原名《胜胜慢》,最早见于北宋晁补之笔下。宋代给朝中官吏们的俸禄是很优厚的,更鼓励大臣蓄养家妓。但买人不是一次买断,而有一定的年限。大多雇用婢女约定个三五年,最高年限为十年。有的小妾和婢女期满后不忍离去,但如父母不同意,也不能留下。晁补之就有一个这样的家妓,名叫荣奴,他有两首词专门是为她的离去而作。
其中有一首名字就是《胜胜慢·家妓荣奴既出有感》。
朱门深掩,摆荡春风,无情镇欲轻飞。断肠如雪,撩乱去点人衣。朝来半和
细雨,向谁家、东馆西池。算未肯、似桃含红蕊,留待郎归。
还记章台往事,别后纵青青,似旧时垂。灞岸行人多少,竞折柔枝。而今恨
啼露叶,镇香街、抛掷因谁。又争可、妒郎夸春草,步步相随。
这就是那首《胜胜慢》,题序明言是为荣奴的离去而作,言下对荣奴的离去甚是不舍,为她今后的命 运担忧,(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所谓苏门四学士,是晁补之、秦观、张耒、黄庭坚。他们仰慕苏轼文名,甘愿在为人为文方面以苏轼为楷模,而苏轼对真正有才华的后生从来是不遗余力地推荐褒赞,2、直到南宋末年,《胜胜慢》才因为蒋捷的一首《秋声》变为了《声声慢》: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
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
故人远,向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
知他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
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数一数,蒋捷的这首《秋声》描绘了多少种声音?雨声、风声、更鼓声、檐铃声、彩角声、笳声、砧声、虫声、雁声,从深夜到拂晓,连续不断袭来。3、本词属于慢词。唐五代至北宋前期,词的字句不多,称为令词。北宋后期,出现了篇幅较长,字句较繁的词,称为慢词。令、慢是词的二大类别。慢曲相对于令曲,字句长,韵少,节奏舒缓。
(二)词人介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宋代杰出的女词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教育下,李清照自幼便具有很好的文化修养,早有文名。18岁时,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婚后,夫妻感情笃深,李清照最感兴趣的乐事,是在饭后与丈夫“赌博”,随便讲一件史事,谁先背出这个典故出自某书某卷某页某行,谁就可以品茶一小杯,答不出的,只能闻闻茶香。李清照才思敏捷,常常占先,两人在优裕的生活中品诗论文,填词作赋,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靖康之变,宋室仓皇南渡,李清照一家也随之避乱江南。不久赵明诚去世,他们苦心搜集的金石书画也在流亡途中丧失殆尽。李清照只身漂泊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凉孤苦中度过了晚年。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描写她出嫁前后的闺阁生活,内容比较狭窄,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写国破家亡的凄惨心境和痛苦感情,流露出故国之思和昔盛今衰之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词风沉哀凄苦。有《漱玉词》。
上一篇:《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语文组 高艳珍[ 返回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