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地址:福州市仓山区施埔后支路52号
电话: 0591-83514665 63397338 83463670
传真:0591-83514665
- 教学心得 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心得
-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机制的转变——吴天国
新闻来源于:kehu 发表于:2015-4-14 15:24:28 浏览287次 内容摘要:上世纪未本世纪初启动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是为了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开始的。它是一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新课程下学校原有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它的要求,学校要适应新的形势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理念,转变学校管理机制,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管理应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为核心,以为师生发展服务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
关键词: 新课程 管理机制 转变
当今时代,科技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20世纪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世纪,在社会发生如此急剧变革的时期,各国教育必将随之发生相应的改革。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各国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中都十分重视中小学课程改革,并在政策上将其作为关系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优先予以考虑。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在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由于教育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综合国力竞争必将聚焦到教育上来。谁抢占了教育这个“制高点”,谁就将有可能最终赢得这场竞争的胜利。我国的教育已经被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为了适应国际潮流,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我们的教育才能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背景下开始实施的。
基础教育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开始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课程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系统等。创新能力和行为是当代社会的显著特征,新课程按照创新和发展是第一任务的要求,它提出: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有现状;倡导建构的学习,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训练的现状;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也就是人们总结的“四个还给”理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信息;把创造还给学生,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还给师生,让师生充满勃勃生机”。这就是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推行,学校再用原有管理模式显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所以新课程引发学校管理机制的转变成为了重要的课题。新课程要求学校在管理目标、管理方式、评价方法、管理结果等必须要作出相应的改革,运用新课程理念,笔者结合中学教育的实际,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机制的转化提出一些看法。不妥之处,望指正。
一、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人本思想来源于德国哲学家费乐马哈哲学思想——人本主义。它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近现代许多企业引入这种思想,作为一种管理观念,继而逐渐演变为一种管理模式。这就是所说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发达的国家先后把这管理理念引注入了教育界。而我国启动的新课程,也正是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学校管理应该以人的发展为本,着眼于人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只有实施人本管理,才能把全校师生凝聚在一起,共同把学校的教育教学推向新的台阶,才能把新课改搞好。在学校管理中,必须承认人的发展能动性,从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出发去尊重师生的个性,把尊重、发展师生的个性作为学校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坚持教师的主体性原则,参与性原则,鼓励性原则,公平性原则,要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要以人格的力量管理学校。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只有管理者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整体发展,那种见物不见人的管理,与新课程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以人为本,是从情感上体现对教师、学生的关怀,充满了人文关怀,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现了领导的管理艺术。以人为本,本质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这就决定其特点是重在教育,重在引导,重在激励,重在施加影响。要在学校范围内营造一种尊重师生、理解师生、信任师生、关心师生的氛围,进而激发师生积极向上,追求进步。
以人为本,其核心是把人置于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充分开发人的潜能,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就是将人置于管理过程的中心,并以人本主义作为学校共同的价值观体系的核心,以成员的集体主义行为为基础,达到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在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这是由新课改内容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现代学校不仅仅是教师教书育人、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是师生生活、成长的地方。因此,现代学校管理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学习进步,更要关注师生在校园的生活状态,不断提高师生校园生活的质量。管理者要为教师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生存空间,让教师感到校园生活是幸福的,快乐的。当教师在工作中获得幸福,获得快乐,他才能输出幸福,输出快乐;当教师体验到校长在管理过程中以教师发展为本,他就会把这种体验传递给学生。这个过程应当是:学校人性化、民主化管理——教师人文关怀体验——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热爱学生——与学生愉快的、民主的交流——学生喜欢学校生活。
二、凸显个性化的管理特点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正在悄然发生一场变革,管理正在由“用人做工作”转向“用工作育人”,正在由控制转向激励,学校管理“以人为本”,要凸显个性化的管理特点。这里有二层意思,其一是凸显教师个性化色彩,其二是凸显校长个性化色彩。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凸显教师个性化色彩突出了教师的智慧,集中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校管理的民主性,教师的个体条件千种万别,因而要为教师的发展拓展其空间。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还要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在学校管理中提倡人性化管理,从如何把人管住、控制住转变为发现人、鼓励人、培养人。对教师的管理要依靠民主意愿、个性张扬、权力平等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教师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对教师的评价从过去的定量评价改为过程评价,强调激励管理,就是充分肯定教师的工作,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从彼此的交流中,让教师感受到学校对他(她)的关注,感受到他(她)的存在。让教师能按自己的意愿发展。同时,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活动,使不同层次的教师得到不同的满足,使教师在工作中真正体验快乐感、幸福感、成就感、价值感。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虽然我们要尊重教师的个体发展需要,作为管理者,要根据学校教育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教师个性发展的趋向。
凸显校长个性化色彩,在当今的新课程和素质教育背景下,对学校办学同样重要。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这一方面说明校长在学校管理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表明校长的个性特征和个性化管理风格代表和造就了学校的特色和风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校长的办学思想融其哲学思想、教育观念、办学主张、品质修养、工作作风和办学经验于一体,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具有独特办学思想的校长能深切认识办学规律,探索办学艺术,教育有主见,管理有新招,并善于围绕自己的办学思想,发掘和利用学校优势,执着地进行办学实践。每一所成功的学校背后,无不体现着校长独特的办学思想。如陶行知先生以“生活教育、民主教育、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创立了具有“开朗、平等、实干”风格的晓庄师范学校,苏霍姆林斯基“相信孩子”的办学思想缔造了具有国际意义的以和谐为特色的帕夫雷什中学。可以说独特的个性化管理是校长创办特色学校的前提,充分发挥校长的个性导向,创办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前苏联教育家波尔特洛夫认为:“校长的个性,其博学、专业水平、分寸感、精力、组织才能等,事实上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师和学生集体的活动。”
三、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过去,在一个单位。所有的决策几乎都由领导决定,其他人只是负责落实,基于这种情况,管理必然是控制、执行。这在企业中比比皆是,在教育界中也是如此。这种模式的管理,教师是被动的服从,在一定意义上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思维,使得教师自我支配、主动工作的空间很小,很难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如今,在新课程下,应从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出发,由学校和教师自主规划学校的发展目标,有意识地让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谋划,这样会使教师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让教师很容易融入其中,而且增强了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教师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到对其结果应承担个人责任,更加意识到学校的重大使命及完成这一使命与自己日常工作的关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有专家指出,教育一定要民主。从当前基础教育课改来看,学校管理尤其需要民主。教师的任务并非只是教书,自主地参与学校管理也是教师职责的重要一部分。诸多的事实早已印证:如果教师不能够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不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声音,不能够自主地参与学校的管理,教师就会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消极抵抗”,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就会打折扣。学校管理要由控制执行转向信任授权,这是新课程背景下的要求。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民主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它不仅体现了学校民主管理的形式,也决定了学校管理民主化的程度和管理的质量。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是法律赋予教师的特殊权利,也是教师作为学校主人翁地位的体现。形成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学校要将以校长为中心的管理变为民主科学的管理,建立民主协商的对话制度,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重大决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体会到参与的价值和主人翁地位。这样既可以满足教师的需要,又可以增强教师对决策的认同感,进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教师自主参与学校管理,不但“天塌不下来”,还可以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更可以完善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使之更加科学。
只有把教师当作学校的主体,让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谋划,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工作中来,这是保证新课程实施和教师发展的最有力的内在机制。
四、建立有效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
新课程进展到今天,已较逐步地建构了新课程的大致框架,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课程体系。而落实这些改革举措,关键要靠管理和制度保障。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必须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做支撑和保障。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同志在全国基础教育课改革推广电视会议讲话上指出“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是课程改革实验的关键”。准确全面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营造一个多层面全方位的符合学校自身特色的最优化发展环境,建立适宜师生成长的自主发展机制,为学校、教师、学生提供较大成长发展空间,这是全面实施基础教育改革核心。所以建立有效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运行机制显得尤其重要。
在新的管理理念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越来越为更多的管理者所接受。以往的管理制度已有很多地方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要全面清理、修改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制度与要求,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机制,扫除制约新课程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首先要不断调整管理的决策和措施,通过制度化建设,在学校形成一种崇尚学术、崇尚研究的氛围,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交流的教研气氛,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场所。其次,将管理的重心更多地转向方向引导、具体帮助和创追条件上,强调人文关怀,尊重教师,强调合作与交流,使教师在不同的起点上能获得发展。其三,改进有关教学评价、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等与新课程相配套的政策方面进行改革,积极制定各种奖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建立并完善有效的课程实验工作机制,要通过建立专题办公会议制度、定期的学科骨干咨询制度、新课程实验情况的阶段性调研和评估制度,校本(学校)课程开发、校本教师培训,建立激励师生成长的评价反馈机制,以及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等有效措施,逐步形成有效的学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保证新课程实施的顺利推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团结一致,积极参与,献策献力,勇挑重担,抢占教育的“制高点”, 全体同仁任重而道远。
2011年10月
参考书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钟启泉 崔允泉 张华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与新课程一同成长 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余文森谌启标编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朱慕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